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球王会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新闻中心

News

分类>>

运动入“云”端 健身新时尚

2024-08-23 02:56:21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运动入“云”端 健身新时尚近年来,互联网健身日益成为人们运动健身中的一个热点。2019年修订的《体育产业统计分类》中,在“互联网体育服务”增加了体育健身、体育网络视听、体育网络直播等内容,涵盖了“互联网+”在体育领域的多种新应用。在线打卡、训练直播、定制课程……健身爱好者们有了更多选择。

  “大家好,今天教大家五个动作提高你的平衡和稳定能力……”在互联网运动健身平台KEEP上,家住上海黄浦区的健身教练小冯通过镜头向他的学员们发出了邀约。

  “请问四足支撑伸展这个动作,脚往后伸展是脚尖伸直,还是往后蹬?”一位粉丝留言提问后,小冯给出的回答是,“脚尖不是重点,主要是保持腿伸直”。

  近年来,KEEP、咕咚、悦跑圈等健身类APP迅速发展,跟着屏幕学动作、练肌肉,打卡、竞赛,这样的场景越来越常见。截至目前,新浪微博“宅家健康运动计划”线亿次,从健身动作到饮食调节,“云健身”引发热门话题。

  “以前办过几次健身房的卡,最后都不了了之。”从事金融行业的上海市民黄美玲是一位资深健身爱好者,在过去的健身经历里,曾遇到过健身房“跑路”,也曾因为课程无趣未能坚持下来……后来,她开始跟着健身类APP课程在家练动作、跑步打卡。

  “但一个人练久了也无聊。”这两年,黄美玲又有了新的选择——参与网络健身平台的小型线下课程:团课。

  随着互联网与健身行业深度融合,小型化、“便利店化”的线下健身模式红火起来。通过超级猩猩、乐刻等健身类小程序、APP,只需手机“点单”就能预约各种健身课程,固定团队定期“开团”,改变了传统健身房办卡、预付费的模式,更加灵活方便,还叠加了社交、电商等属性,赋予健身更多乐趣。

  团课再次激发了黄美玲的健身热情:“这种课程比较有弹性,也可私人订制,还能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如今,她考取了相关证件,自己也成了一名兼职健身教练。

  “互联网的介入,可以实现健身信息数据化,更好地为用户提供定制化服务。”乐刻运动创始人韩伟说,通过合理的信息采集和会员反馈,可以判断用户的运动喜好,从而进行精准推送。

  在北京大学国家体育产业研究基地副主任何文义看来,无论是线上锻炼,还是线下组队,都体现了互联网对健身行业发展的赋能,“打破了传统健身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健身爱好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训练,参与线上交流和比拼,充满了群体参与感,也更适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

  今年上半年,线下健身场所暂时关闭。“对于我们来说,虽然场地没有开业,但教练和用户一直都在。”超级猩猩有关负责人介绍:疫情防控期间,公司开展了线上直播与线上“陪训营”项目球王会体育。“陪训营”项目为期14天,每个班由职业教练全程陪伴,进行线上运动指导和饮食监督,包括定量训练与线上陪练。这种形式留住了不少用户,截至4月底,1500多个“陪训营”吸引了超1.5万名用户参与。

  “那段时间,用户都宅在家里,课程设计也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超级猩猩有关负责人举例,他们关于腿部肌肉的训练课中就用到了抹布,鼓励用户在健身的同时擦地板。

  线上服务创新让公司在特殊时期实现了平稳运行。如今,尽管线下门店逐渐恢复营业,但线上课程的热度一直没有衰减……

  “跟着屏幕运动,效果肯定不如线下,但对很多运动基础不太高的用户来说,也获得了新的体验。”韩伟说,前一段时间,乐刻运动也推出了线上产品;一位来自河北深泽县小直要村的家庭主妇在学习了线上健身课程后,还向公司发来了感谢信。

  “线上布局与尝试,打造了多样化消费场景。”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压力,也拉动了体育器械销售,更对健身行业未来的发展有一定启发。

  “现在线上课程越来越丰富,我也越来越倾向于选择线上课程。”上海的一位健身爱好者、媒体人周女士说,过去她是一个团课爱好者,但现在,她更喜欢跟着直播练,或选择结合户外、室内于一体的更综合的健身方式。

  近年来,大众健身需求日益增长,越来越多人对运动健康等话题产生关注。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免费的健身指导视频日渐丰富。

  王雪莉觉得,免费视频可能会给互联网健身企业的发展带来冲击,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付费课程想要取得竞争力,必须有足够的不可替代性,“比如,利用社交属性,采取积分、排位等激励手段。”王雪莉说。

  “事实上,现在很多人健身的目的除了锻炼身体之外,也有社交属性。”何文义认为,互联网一定程度上扩宽健身行业的内涵,用户参与健身的同时,也更注重利用健身平台的社交功能。

  “因此,互联网健身平台要发展,必须注重内容建设。”何文义说,一旦单纯健身的新鲜感、时尚感减弱,平台的用户黏性势必受到影响,为了保持对用户的吸引力,平台势必要有足够多的创意设置,“就像玩游戏一样,必须要有一关一关的关卡。”

  黄美玲对此表示认同。经历了健身房训练到个人训练,再到上团课,在她看来,长期保持付费健身习惯,除了健康需求和成本因素外,不断更新的项目与模式带来持续的新鲜感、体验感也很重要。“比如,在写字楼旁的教室里练动作,大落地窗,我们在里面练,别人在外面看,还会跟着跳起来。”黄美玲说,这样的氛围是她坚持下来的动力之一。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显示:到2022年,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国民比例要达到37%,到2030年,这个数字要达到40%。“现阶段,很多人意识到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有了健身的动力。”王雪莉认为,对于包括互联网健身企业在内的体育产业来说,应该抓住国民对健康的关注,发展自身、服务社会;对于企业来说,必须以更优质的产品服务来满足大众的需求。(记者 巨云鹏 孙龙飞)

c href=""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