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知识
Fitness knowledge
分类>>球王会体育大同市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行动方案
球王会体育大同市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行动方案为全方位推动大同市全民健身事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山西省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行动方案》(晋政办发〔2022〕100号)文件精神,立足大同市经济社会发展、地域特点、人文特色、全民健身发展等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按照《“健康大同2030”规划纲要》《健康大同行动计划(2021-2030年)》和《大同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推进智慧体育场馆、智慧体育公园、智慧社区、智慧体育综合体、智慧体育器材建设,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支撑,高质量建设大同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提升赛事报名、赛事转播、媒体报道、交流互动、线上赛事等综合服务水平;推动公共体育场馆信息化建设,实现智慧化服务。(市体育局牵头,各县区政府、市工信局、市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围绕元旦、春节、3·8妇女节、8·8全民健身日、重阳节、农民丰收节、大众冰雪季等重要时间节点,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系列活动。组织综合性的大同市全民健身运动会,形成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全社会参与、多项目覆盖、多层级联动的赛事活动体系;组织大同市“未来之星”青少年阳光体育大会,实施青少年阳光体育促进计划,开展“奔跑吧·少年”儿童青少年主题健身、“百校千课”体育进校园活动,丰富学生体育锻炼的形式和内容,指导成立50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100所体育传统特色校,支持体育社会组织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指导和服务;推动残疾人、老年人、妇女等人群健身活动,重视职工体育锻炼,满足群众健身需求,全市形成县区有品牌、街镇有特色、村居(单位)有亮点,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季度有交流,全民参与健身的格局。到202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1.7%。(市体育局牵头,各县区政府、市直工委、市教育局、市总工会、市妇联、市残联、团市委、市体育总会、市老体协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在全市构建以各级体育总会为枢纽,各级各类单项、行业和人群体育协会为支撑,基层体育组织为主体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指导县区推行“3+X”体育社会组织模式(体育总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老年育协会加若干单项体育协会),建立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组织网络;每年有计划地培养群众健身需要的、业务技能过硬的、年轻化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到2025年,每万育社会组织数量达到0.8个,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2.7人以上;持续开展大同市全民健身惠民行动,进机关、进企业、进医院、进校园、进社区(农村)、进家庭,面对面、手把手地帮助群众掌握健身技能,指导群众科学健身;深化体医融合,推进市、县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和健康生活方式体育指导站建设,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到2025年,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达到91.5%。(市体育局牵头,各县区政府、市直工委、市总工会、市民政局、市教育局、市卫健委、市农业农村局、市体育总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打造具有地域特点、行业特色等“大同元素”“大同符号”的全民健身品牌赛事,以赛事拉动旅游、增加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提升大同的城市美誉度和影响力。到2025年,中国大同冰雪节、大同国际马拉松、大同国际轮滑节、大同古长城公路自行车公开赛、大同市环古城健步走、中国大同·相约云州“黄花杯”乒乓球公开赛暨蒙晋冀(乌大张)乒乓球大奖赛、中国·大同北岳恒山登山赛、中国大同高山滑雪公开赛、中国大同大众速度滑冰公开赛、中国大同篮球公开赛成为有影响力的大型赛事;大同市全民健身运动会、大同市“未来之星”青少年阳光体育大会成为全市大型综合赛事;平城区社区足球联赛、广灵县地掷球运动、灵丘县农动会成为县区全民健身活动的标杆赛事,全市形成“市县区联动、县区互动”“一县一品、一行一品、一项一品”的发展格局。(市体育局牵头,各县区政府、市直工委、市教育局、市总工会、市体育总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多措并举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到2025年,全市新建、改建并完成5个以上体育公园、2个全民健身中心、6个标准田径跑道和标准足球场、30个社会足球场、20个乡镇街道器材补短板项目、30处智能化健身器材设施、4个体育场馆完成信息化建设、5个户外运动设施和300公里健身步道任务;高标准构建多层级健身设施网络,市重点打造“一中心、两公园”体育空间(市体育中心,御河生态体育公园、文瀛湖体育公园),完成大同公园体育公园、文瀛湖体育公园、御河生态体育公园建设任务。县区加强体育公园和县乡村公共健身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到2025年,全市建成全民健身示范社区不少于50个,全民健身活动基地、青少年体育运动基地10个;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建设体育设施,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配备健身房和健身器材,鼓励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更多更好地提供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服务,符合条件的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场馆设施全部向社会开放,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或参与管理运营体育场地设施,完善财政补助、服务收费、社会参与管理运营、安全保障等措施;新建居住区和社区按照室内人均体育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体育活动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到2025年,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87平方米以上。(市体育局、市发改委、各县区政府牵头,市财政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国资委、市住建局、市教育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园林绿化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全力推动体育产业健康发展,使体育产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力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冰雪运动等体育服务业,实施体育服务业精品工程,支持打造一批优秀体育俱乐部、示范场馆和品牌赛事。推动体育与文化、教育、旅游、卫生、医疗、康养、互联网等领域的广泛融合球王会,促进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广告、体育影视等相关业态的发展。以体育设施为载体,推动体育与住宅、休闲、商业综合开发,打造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到2025年,力争建成1个体育产业示范基地、5个体育产业示范项目,以品牌赛事打造和带动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体育企业,大力保护和开发具有大同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市体育局、市发改委牵头,各县区政府、市文旅局、市教育局、市卫健委、市民政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通过实施上述行动,到2025年,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1.7%,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87平方米以上,全民健身品牌活动数量达到10项,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2.7人,由政府主导、社会共建、全民参与、覆盖城乡、均衡普惠、便捷高效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县区政府要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实事定期专题研究和落实。各牵头单位、责任单位要建立工作落实机制,细化任务分解,发挥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的作用,强化政策衔接与协同联动,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市体育局、市发改委牵头对行动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测,重大事项及时向市政府报告。